2020年是基金的丰收之年,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达19.8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步入2021年,公募基金市场延续火热势头,仅1月成立的新基金规模超过4200亿元,其中不乏“日光基”的身影,认购规模超百亿的基金达到23只。爆款基金的涌现也引发了市场对公募市场的关注,各家基金公司不仅使出大招派出了或实力或人气的基金经理吸引人气,更有基金选择了“提档”,在火爆的行情之下欲分杯羹。
除了拥有资金实力的职场人士之外,一大批年轻投资者正“跑步”进入基金市场。MobTech发布的《2020中国基民图鉴》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新增基民突破2000万,18-34岁群体占比达60%,90后是基民主要群体。在小红书、抖音、B站等平台上谈基金,也成为了他们社交方式之一。很多新投资基金的,都是年轻人,在广大新基民的簇拥下,有些基金经理更是“火出了圈”,成为新生代投资者眼中的“爱豆”,并被建立了粉丝后援会和微博超话。这一系列“新潮流”让公募基金的发行愈发呈现“井喷”之势。
公募基金市场势头火热不减的背后反映出在房住不炒、资管新规的时代背景下,居民储蓄逐步向资本市场“搬家”。以前人们有钱一般是存银行赚利息,而随着存款利率的降低,人们对于银行存款的兴趣正在逐渐消失。P2P完了、楼市炒不动、买基金不需要什么技术性操作,多重叠加效应影响下,大批老百姓把手中的钱通过余额宝买入基金,基金、炒股等相关话题就越来越火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基金”是2020年、2021年最热门的搜索词汇之一。
实际上,2020年就已是公募基金发行大年,全年累计发行基金份额近3.34万亿份。截至2020年末,公募基金资产净值逼近20万亿元,持有的A股市值和占流通股比重双双来到近10年高位。在此期间,公募基金持股的行业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比如传统金融和能源行业的持股排名从中游下降到垫底,医疗健康和科技行业平均持股相比传统经济行业有所提高等。
在基金业绩抢眼、广受追捧的背后,市场中出现严重的基金“抱团”现象,产生较为明显的二八分化行情。机构抱团造就了少部分大市值的头部企业,却导致了大多数中小市值股票的存量流动性遭到了分流。从基金公司公布的2020年报数据来看,有100多家基金公司持有茅台,头部基金公司普遍重仓茅台。现在A股市场已经进入到机构投资者时代,包括外资和内资机构资金占比越来越高。这些机构的选股标准本身都是类似的,因此选出来的好公司不少都是重叠的,这也是市场呈现出二八分化的根本原因。“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机构提示部分“抱团股”已过度反应、“透支”业绩增速,短期内调整的压力增大。
如今,新基金发行越来越火爆,基金手中有钱就任性,继续对少数高估值、大市值股抱团取暖,引发市场存量资金严重失血,市场结构越来越畸形。不去判断当前基金在核心资产的‘抱团’是否合理,但应该深刻认识和警惕风险往往产生于我们的盲区。
参考资料:
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数据
新华财经《基金发行延续火爆 缘何如此受“钟爱”?》
广州日报《茅台疯涨再创新高!专家呼吁监管关注基金抱团》